大同社会有谁提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6 11:03:19
大同社会有谁提出
大同和小康所指的社会意义有什么不同?

小康,是把礼仪、道德制定成法,用来约束人们的社会.人们的劳动都是为了私利.这样的社会,叫做小康.大同,人们以道德为底线,不必以法律约束自己,世间太平,人人互帮互助,不为自己,是政治的最高理想.大同社会

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曾提出过(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的社会理想

大同思想一:历史背景“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这种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

老子所追求的“小国寡民”社会和孔子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我看二楼,回答有些偏颇.小国寡民不尽是国家小,人口少的意思,按照老子的观点,他的思想主流不是流于把国家分成什么样的状态来治理,其理想的核心本质是“清心,寡欲”.无论社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都

对大同社会的看法有什么借鉴意义

选拔人才,人人都能享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如今,要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要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要致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等

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在我国社会思想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孔子的大同社会理想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谴责.

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对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时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时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法家.  首先是商鞅用法家思想登上历史舞台,商鞅用帝道和王道游说秦孝公,不成,用霸道,大成,谈三天三夜.商鞅还是遗憾地表示

“大同“这个社会理想本身有什么漏洞?要实现“大同”的社会理想,我们现在最需要做什么?

其实求大同应该是和我们现在倡导的和谐社会比较类似但是我们求的是和而不同的和谐不是字面上理解的“完全相同”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方法求大同要说有啥漏洞世界大同是大势所趋是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展望漏洞当然也是有的同

什么是大同社会

各位看清题目是名词,“大同社会”,不是咱们自己大同市的社会如何?“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

大同社会与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首先要了解什么叫大同.1.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这个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包括权力公有和财物公有,而首先是权力的公有.权力公有的口号是“天下为公”,具体措施是选贤与能.管理社会的是被选举出来的贤能,而选举

“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

大同社会主要是在强调人们的道德高尚,例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社会长治久安,经济和谐发展,大家安居乐业.主要是整个社会的风气.而世外桃源则更强调在社会的隐蔽处存在一个人人心向往的地方,那是个人们设想的世界

大同社会有怎样的理解

大同社会是中国古代儒家所宣传的最高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是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想要达到大同社会就要求所有人的心都必须是无比纯洁的社会.

大同社会跟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1、休闲的工作和生活状态;2、工作不再是谋生手段,而是生活的内容之一,并乐在其中;3、彼此的贫富差异并不悬殊,人与人之间不再攀比、嫉妒;4、共同的信仰和道德价值观,依靠各自内心对信仰和价值观的尊重而遵

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有哪些特征

大道之行也1.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2.人们都能安居乐业的生活3.货尽其用,物尽其力参考于《大道之行也》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补充: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同:都是人们向往的理想社会,没有战争,没有贫穷,人人平等,和睦,生活幸福.异:大同社会是指一个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人类思想高度进步的社会,当然经济更是足以让人们生活无忧了,而世外桃源则是一个朴素,文明

大同社会和小国寡民社会有何异同?简要回答.

大同社会和小国寡民都是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描述,代表了各自理想的社会形态.不同的是,孔子说的大同社会是尧舜禹时期,其特点是国家是为全体百姓服务的(天下为公),官员都是贤能的(选贤与能),社会是和谐的(

你对大同社会有何评价?

随着我们城市建设的改善和经济的发展,古都儿女消费水平的提高,我们已经不满足简单的消费,我们更希望在消费的过程中产生消费价值.曾几何时,大同市那么令人骄傲: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举世闻

都有那些人为“大同”社会作出贡献

例如,他从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这两件事实中提炼出“天下为公”的观念,指出了社会权力的归宿(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从舜举“八元”“八恺”一事中提炼出“选贤与能”的观念,指出了社会管理者产生的途径.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