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4 05:19:26
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特点的事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文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从不同的方面些不同的特点再问:具体的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及答案“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

有关于说和做的熟语

嘴上说得好,心里做不到说得漂亮,做得混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言出必行言必关于“说”和“做”的熟语信行必果多行不义必自毙光说不做假把式说的好不如做的好

选文中有关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用自己的话概括

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7-20自然段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一、(1-7)写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二、(8-18)写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三、(19-20)写对闻一多先生崇高品质的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这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结构严谨2.选材精当4.语言生动4.夹叙夹议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的哪3个事例写了他是个革命家

1.起稿政治传单2.群众大会演讲3.参加游行示威表现出革命家的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可贵品质.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1.选文中有关闻一多“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自己的话概括.2.说说下列句子的理解:(1)起先,小

1.宣传民主,反对独裁;起草政治传单,宣传革命道理;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痛斥敌人;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点拨:思考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即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选择了哪些事情.2.(1)闻一多最初只在昆明的青年中

闻一多先生说和做课文中的说和做的句子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其他事例

闻一多生平(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  清光绪二十五年十月

学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没有有关“说”和“做”的名人名言

理.——陶行知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人的一生可能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闻一多的特点是?

说了就做,言出必行.言行一致.不畏凶险,无私无畏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澎湃的救国热情.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选取哪3个事例来表现闻一多是一个革命家?

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李公仆先生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重新发表自己的看法,完全正确的噢!我就是这么教我的学生的啊!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事例有哪些?.

六个事例,其中前三个为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后三个为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运动.体现了他治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特点

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人家是说了再做,他是做了再说.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他孜孜不倦,兀兀穷年;他呕心沥血,废寝忘食;他不动不响,无声无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称赞闻一多那种即敢于高声说真理,又勇于以身相殉的伟大精神,突出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再答:谢谢

有关《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问题

1.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描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者方面是从《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写的,体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革命家从体现说了做了,言行一致.2.可分两部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中有关说和做的事实有哪些?

学者方面:做了就说,做了不说革命方面:说了就做,言行一致

闻一多的事例简短一些,就像《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里的事例一样短一些.

1930年秋,闻一多受聘于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当时的青岛是一个殖民统治影响相当严重的海滨名城,日本人在此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曾有青岛大学学生在海滩上无端被日本浪人打得遍体鳞伤,日本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闻一多的言行方面有什么特点

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通过三部书)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言行一致(通过三件事)两种身份的言行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