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标准电极电势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个是最强的氧化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26 03:50:00
根据标准电极电势判断下列物质中哪个是最强的氧化剂
根据下列物质中S元素的化合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选A和B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如何根据试探电荷的电势能来判断电场中两点电势能的高低?

首先要明确,电势是标量.比较电势的大小是有正负号的,而这个正负号仅仅是数学意义上的正负号再者是电势能的公式:Eq=WAO=q·φA.(Eq表示电势能》1,已知对象是-q,为负电荷对于负电荷来说,电势能

电极电势,能斯特方程已知碘元素的电势图:求IO3-/I3-的标准电极电势我求的过程中,除了没有I3-的K稳(以便求碘离子

Latimer图上没有标示I3-,只有I-.根据Latimer图只能直接算出IO3-/I-的标准电极电势.要想算出IO3-/I3-的标准电极电势,必须要用K稳.(除非要求的只是算出IO3-/I-的标准

提问有关于标准电极电势

该电极的电势和CN-无关,仅与FE2+\FE3+浓度有关可以这么分析E标(Fe3+/Fe2+)=0.0592+lg([cFe3+]/[cFe2+])对数里等式上下乘(CN-)^6即可将2值变为Kf所以

稀硝酸和溴离子我在很多书上都看到,鉴定溶液中溴离子是先用硝酸酸化,再加入硝酸印看是否又淡黄色的沉淀.不过根据标准电极电势

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就是氮元素,生成的一氧化二氮是不溶于水的气体,马上挥发出去了这样就降低了硝酸根的浓度,使得反应正向进行.第二个就是溴元素了,溴原子被氧化后生成了溴单质,也降低了溴离子的浓

根据标准电极电势,锂还原性最强?这怎么可能?

不能完全体现还原性,因为锂离子水化热最负,所以从水化锂离子还原到锂需要耗能更多,导致电极电势试验计算结果很负.

标准电极电势的定义

标准电极电势  用标准氢电极和待测电极在标准状态下组成电池,测得该电池的电动势值,并通过直流电压表确定电池的正负极,即可根据E池=E(+)-E(-)计算各种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的相对数值.  例如在29

关于电势和电势能的关系中,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均为正值.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各点的电势均为负值.判断电势能可以用公式Ep=φ.qφ和q都要正负值代入,如果,则Ep为负.所以一个带正电的试探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势能

根据如图所示的装置(甲中电极均为惰性电极)判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乙装置为电解池,开始时,电解方程式为:Cu+H2SO4 通电 . CuSO4+H2↑,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中铜离子浓度增大,由于铜离子放电能力大于氢离子,后来铜离子放

能否根据电极电势的大小判断哪个做正负极?

可以的负极Fe再问:E大的做正极?E小的做负极?再答:对

电化学题中如何根据电流方向判断电极

看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电解池:正极是阳极原电池:正极是阴极如果要根据电流方向电解池:电流箭头指向一侧为正极(阳极)原电池:点丢箭头指向一侧为负极(阳极)

标准电极电势符号 怎么打

格式-带圈字符,输入加减号,加上圈就行了再问:但是如果要做成上标的话就不对了,呵呵,还是谢谢了

标准电极电势中的"标准"是指什么条件

标准电极电势是指电极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势.“标准”是指:1.标准活度:即为1mol溶质/1kg溶剂.一般溶剂都用水,在浓度较低是,活度近似等于浓度,所以也可以说是标准浓度,其值为1mol/L.2.

如何计算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是测出来,不是算出来的.利用它可以计算出各种情况下的平衡电极电势.

如何根据试探电荷的电势能判断均匀电场中两点电势大小

综合判断,电势能减小,电场力坐正功,再根据电荷正负判断电场线方向,再根据沿着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判断两点电势高低,希望对你有帮助.

标准电极电势是怎么计算、怎么测试的?尤其是标准氢电极的电势.

是用标准氢电极或者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基准测出来的.规定标准氢电极的还原电极电势为零.在标准状态下,将所测物种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用电压表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并确定正极和负极,然后推算出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319,将下列电极反应中有关离子浓度减半时,电极电势增大的反应是( )

A中[氧化型]减半,[还原型]不变,ln([氧化型]/[还原型])减小,(RT)/(nF)是正数且不变,所以,E增大;同理,B增大;C由于[氧化型]与[还原型]同时减半,故E不变;D减小;E减小.综上

包括标准电极电势,以及电极电势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电极电势一,电极电势的产生—双电层理论德国化学家能斯特(H.W.Nernst)提出了双电层理论(electrondoublelayertheory)解释电极电势的产生的原因.当金属放入溶液中时,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