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说明文的语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7 14:55:14
说明文语言有准确这一条?体现这一条的有词语的使用 如:"大概""可能"等.我觉的不可能一篇文章通篇使用这样的词语请问使用这样的词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说明文的语言
解题思路: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解题过程:
同学,你所说的“大概”、“可能”等词语在说明文中称为模糊语言。在说明文中,有时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表意模糊的语言,要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

有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这是由说明文的科学性、知识性决定的。说明文要介绍客观事物,介绍科技知识,“准确”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这样,才不会使读者对所说明的规律,证明的事理,反映的客观事物产生误解,也便于领会。

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老师为你简述如下:
1.准确选用同义词(近义词),使语言丰富,避免重复,准确表达复杂的事物。
汉语的词汇极其丰富,其中大量同义词的存在更体现着汉语语言的发达。同义词使用得当,会使遣词造句和表情达意更加准确、丰富和更富有表现力,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有变化,收到积极的修辞效果。反之,如果使用不当,则会弄巧成拙,甚至适得其反。
2.准确地运用专门术语。
术语是定义明确的专业名词,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独立的术语系统,它展现着本学科的特色和本学科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侧重点,因此术语的使用也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造句要特别注意句子内部、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词语,在句子中一般作定语、状语或补语。恰当使用这些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准确、严密、科学。
5.恰当运用模糊语言。说明文中,有时使用表意精确的词语,有时使用表意模糊的语言,要根据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程度而定。有些事物本身在不断变化着,有些事物人们的认识暂时有限,如果太肯定,显得武断,运用模糊语言反而能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存在和人们的认识程度。

举例如下:
①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向沙漠进军》
分析: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
②沙是“被风吹永远流动着”,“经风的吹拂或人马的走动,沙粒移动”,“空中的乔木……倒栽在地面上”“天空倒影在地上”,“岛屿、人物……倒映在空中”。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分析:同样表达“事物改变原来位置”的意思,但句中的词语的搭配非常恰当,十分严密,如果将上面加点的词“流动、走动、移动”,“倒栽、倒影、倒映”互相更换,与原来的句子比较,便搭配不准确,失去其周密性。
③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中国石拱桥》
分析:这一例句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
④“两三千年来,这个区域不断受到风沙的侵占,有些部分逐渐变成荒漠了。”“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到解放以前,榆林地区关外三十公里都变成沙漠了。”“包兰铁路通车以来,火车在沙漠上行驶,从来没有因为风沙的侵袭而发生事故。”
——《向沙漠进军》
分析:“侵占”、“侵入”、“侵袭”用得十分精当,准确而具体地说明了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三个词都是动词,意义相近,但程度上是有差异的。“侵入”指敌人进入境内,“侵占”是说明用侵略手段占用别国领土,“侵袭”是侵入而袭击的意思。再从语义连贯上考虑,各自用得很有分寸,相得益彰。
⑤在陆地上是压迫,在海洋上是簸弄,在天空中简直是乱搅,到处埋伏着危险,准备给人以意外的打击。
——《天气陛下》
分析:把话说得恰如其分是准确性的一种表现,即用词要斟酌、注意分寸,“压迫”是写天气强制人服从他,“簸弄”是写天气对人的玩弄,“乱搅”即乱搅拌,写天气的威势更厉害了。这三个经过锤炼的词语,分别说明了天气陛下“在陆上”、“在海上”、“在天空”所发的程度不同的威风,用词准确而富于变化。
⑥我国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充沛,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是个天然草原区,没有多少风沙。
——《向沙漠进军》
分析:副词“还”用来修饰形容词“充沛”,表示陕西榆林地区雨量还说得过去:同我国西北地区相比是比较充足的,但和沿海地区相比则少得多。副词“多少”表程度,说明数量不多,但仍有一定数量。这两个修饰性词语,准确地反映了“雨量”和“风沙”的情况,很好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可见,恰当地使用表程度、范围的副词和数量词,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更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科学性。
⑦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中国石拱桥》
分析:“不但……而且……还……”这一组关联词语,层次清楚地说明了这种设计的优越性。同时,递进关系的复句还进一步突出了“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这一实用效果。可见,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出说明内容的重点。
⑧《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中国石拱桥》
分析:旅人桥的修建时间可能已无从考察,或者根据作者所见到的资料不能确切的知道具体的建造时间,“大约”与“可能”就准确地表达出了这一意思。这是一种推测,只是一种大概的情况。这类词主要有“大概、大约、可能”等,它只是对说明的情况提供一种可能,不能具体确定属于哪种情况。
⑨在阳光下,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内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
——《食物从何处来》
分析:说明文中有些意思的表达必须在特定背景下才能体现出语言的准确性,具有特殊性,抛开了给定的时间限制,表达就不是准确的。如“一个气孔在一秒内吸进25000亿个二氧化碳分子”这只是一种偶尔的特殊现象,如果去掉“有时”一词就不是这样一种情况了。“25000亿”准确说明了“在阳光下”“一个气孔”吸入“二氧化碳分子”极限值。同时,“二氧化碳分子”也准确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气孔吸入的是呈分子状态的二氧化碳,而不是别的形态的,这一术语的使用也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说明文的语言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遣词造句怎样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因此,理解说明语言的准确性,重要的是与对文章整体的理解结合起来,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辨析理解,切忌“就事论事”。具体地说,有以下途径:
1.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区分近义词表义的差异。
2.运用比较的方法揣摩具有修饰限制功能的词语的准确性,如去掉修饰限制的定语或状语与原文比较,用其他词语替换这些修饰限制性成分来比较。“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武器是风和沙”一句中“主要”是对武器进行限定,如果去掉它所表达的意思就成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只有风和沙”,意思显得太绝对,不够准确。而原句所表达的意思,就包含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语言准确性较高。
3.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要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只有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