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劝学+师说全文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1 06:20:28
劝学、师说全文翻译,不要百度上的,劝学: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2pRl37OsJ3-HXUN20zWsXRx92dwrIcisW62NmOjq7Ue4NvIcywGKThMLivMygkBIRBrl-J48aFMJA8XVwr0mWK这个准确不? 师说,这个翻译正确吗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860542.html
劝学+师说全文翻译
解题思路: 同学你好:你给出的那两个译文是准确的,也是对的。对于古文的译文,不同的参考资料是有些出入的,但这些都是可行的,这一点请你认识到。老师为你提供了译文,请参考。祝你快乐!
解题过程: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注释
  [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内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交错翻译,详见下文翻译。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药物医治疾病为业的人,连称为巫医。《逸周书·大聚》有关于“巫医”的记载。《论语·季氏》:“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视为一种低下的职业。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足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o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41]贻:赠送
  [42]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的洪亮,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鱼枯死了生虫,懈怠疏忽忘记了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 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诵读《诗》、《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结束,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一举一动,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将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的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尽其一生也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从礼法入手才是能够融会贯通的捷径。就像弯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领子,向下一顿,毛就完全顺了。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锥子到饭壶里取东西吃一样,是办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仪,即使对学问不能透彻明了,不失为有道德有修养之士;不尚礼仪,即使明察善辩,也不过是身心散漫无真实修养的浅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义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而随便谈话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使眼不是正确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确的就不想听,嘴不是正确的就不想说,心不是正确的就不愿去思虑。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时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大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
注音
  木直中(zhòng)绳
  其曲(qū)中(zhòng)规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知(zhì)明
  须臾(yú)
  跂(qì)
  假舟楫者 假(jiǎ)
  楫(jí)
  生(xìng)非异也
  跬(kuǐ )步
  骐骥(qí 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螯(áo )
  蛇鳝(shàn)
  朽(xiǔ)
  假舆(yú)
  善假(jiǎ)于物
  朽木不 折(zhe,二声)
  爪(zhao,三声) 牙
字义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停止。
  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4.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于:比。
  5、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6.輮以为轮: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以:把。为:当作。
  7.规:圆规,测圆的工具。
  8.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9.挺:直。
  10.受绳:用墨线量过。
  11.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2.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砺,磨刀石。就,动词,接近,靠近。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一译检验,检查;二译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词,于。博学:广泛地学习。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动没有过错。
  14.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
  15.须臾:片刻,一会儿。
  16.跂:踮起脚后跟站着。
  17.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18.而见者远: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而,表转折。
  19.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指声音宏大。
  20.彰:清楚。
  21.假:借助,利用。舆:车。
  22.利足:脚步快。致:达到。
  23.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24.绝:横渡。
  25.生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天赋,资质。
  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27.兴:起。
  28.焉:于之,在那里。
  29.渊:深水。
  30.蛟:一种似龙的生物。
  3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而养成品德,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得,获得。而,表因果关系。
  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33.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34.骐骥:骏马,千里马。
  35.驽马十驾: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
  37.锲:用刀雕刻。
  38.金石可镂:金:金属。石:石头。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
  39.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40.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跪,蟹脚。(一说,海蟹后面的两条腿只能划水,不能用来走路或自卫,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说,“六”虚指。这两说高中课本中没有提到)
  41.螯:螃蟹的大钳子。
  42.躁:浮躁,不专心。
  43.神明:精神智慧
  44.跪:脚
  45.滫:污水
  46.劝:鼓励。
  47.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48.彰:清楚,明显。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文言虚词
  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3.表假设关系。《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焉)
  (1)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相当于“于”
  1.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④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⑥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⑦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⑧动词作名词
  輮使之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特殊句式与固定格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镂(被动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