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找一些文章是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只要动脑筋,什么事都能解决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9 00:28:34
找一些文章是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只要动脑筋,什么事都能解决的.
找一些文章是说明一个道理:凡事只要动脑筋,什么事都能解决的.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 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 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 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 “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 “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 “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 “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 “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 便站起来讥讽地说: “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 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 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 “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 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 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曹冲称象
讲一个小孩子称大象的故事.这小孩子名叫曹冲. 曹冲的父亲曹操是个大官,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 他手下的官员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 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法呢?那时候没有那么大的秤,人 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官员们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秤象的办法. 正在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 们一看,原来是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嘴里不说,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 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一时也想 不出来.他父亲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牵了大象,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父亲,还有那些官员们都想看看他到怎么个称 法,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想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冲说:“齐水面在船帮上划一道记号.”记号划好 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大船就往上俘起一些来.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说:“这孩子在玩什么 把戏呀?” 接下来曹冲叫人挑了石块,装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担又一担,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行了,行了!”曹冲看见船帮上的记号齐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块又一担一担地挑下船 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记号上,可见,石头 和大象是同样的重量;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得到的总和不就是 大象的重量了吗?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曹 冲真聪明!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很有名望的大臣之一,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司马光的名声从小时候就已经传开了.据说他7岁时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三伏夏天还是数九寒冬,总是捧着书不放,有时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问题总是主动想办法解决.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了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头,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孩子得救了.
草船借箭
诸葛亮在推动孙刘联盟的建立和运筹对曹军作战的方略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使器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为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周瑜又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
周瑜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为名,委托诸葛亮在10日之内督造10万枝箭;一方面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出难题,设置障碍,使诸葛亮不能按期交差.然后周瑜再名正言顺地除掉诸葛亮.圈套布置好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并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10日之内赶制10万枝箭的要求时,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10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3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3天之内造出10万枝箭,因此,谙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3日之内如何能造出10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船配置30名军卒,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10万枝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一连两天诸葛亮却毫无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当夜,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20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6000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1万余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了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加劲地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之时,船上的全部草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所有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实情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为此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10余万枝,为时不过3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利,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善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理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大惊失色,自叹不如.
晏子使楚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身边的侍臣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正要来,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让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就)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公差两名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来.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公差)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树,只是叶相像罢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包公断案
相传包公带着包兴,微服私访.这天,来到一个地方,看看天色已晚,决定找个人家投宿.
他们顺街走着,见前方有一位老人伏在门前石阶上流泪.包公忙上前问:“请问老翁,何事伤心?”老人抬头看了包公一眼,并不说话,只是流泪.包公不便多问,便提出想在这里借宿.老人一听,连连摇手:“不行,不行!实不相瞒,这里前几天才死了人.”包公一听死了人.便问死者何人?何故而死?这一问不要紧,倒引出一段奇案来.
原来,这位老人姓徐,夫妇两人,膝下只有一子,年方十八.不久前,老夫妇为儿子娶了亲.新娘子聪明贤慧,全家人都很满意.
新婚之夜,新娘子听说丈夫正在攻读迎考,便出了一个上联考他.这是个连环对:“点灯登阁各攻书”.新娘子开玩笑地说:“对不上下联,不准进洞房.”偏偏新郎书生气太重,一时答不出,竟赌气到学堂去了.
第二天,新娘发现丈夫愁眉不展,便问是何原因?新郎说;“我正为答不出你的对联发愁呢!”新娘说:“你昨天夜里不是对上了吗?”新郎感到很奇怪;“我昨夜睡在学堂里,并没有回家,怎么会答出对联来呢?”新娘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这才知道昨夜是被人钻了空子失去贞操,悔恨交加,一气之下,便上吊死了.
一见出了人命案子,衙门马上来人,将新郎捉拿归案.文弱书生抵不住糊涂官的严刑拷打,被逼供认,判了死刑,秋后问斩.老夫人徐氏闻讯,投河而亡.活生生的一个家庭,被弄得家破人亡,好不凄惨.
包公听老人讲完了经过,心里也很难过.是谁促成新娘子冤死的呢?要破此案,必得先对出这个对子来.
这天晚上,包公就宿在老人家里.夜深了,他还在苦思着那个下联,一个人在后院里踱了一会,索兴叫包兴搬来一张太师椅,倚在梧桐树旁,对月而思.想着想着,包公禁不住笑出声来.原来,这个下联正是“……”.对联想出来了,破案的办法也就有了.
天明后,包公来到县衙,叫人贴了张榜,上写欲在本地挑选一些有才学的人,带进京城做官.条件是:能对出“点灯登阁各攻书”的下联来.
榜贴出不久,一个书生揭了榜.他得意洋洋地来见包公,说:“本书生看过榜后,欲随大人进京,还望大人多多栽培.”包公说;“你对出那副对联了吗?”书生假装思索了一下,说:“这是个下联,下联应是‘……’,不知大人肯不肯带学生进京?”包公嘿嘿一阵冷笑.“行,我带你进京!”说罢,惊堂木一拍:“还不快给我拿下!”左右一拥而上,把书生捆绑起来.
书生正做着官梦,不想被当场拿住,吓得连喊冤枉.包公厉声说:“歹徒,你居心不良,乘夜间淫人妻子,害死两条人命,岂能饶你!左右,掌刑!”书生一听,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跪下,高呼:“小人愿招!”
原来,那日新郎赌气跑到学堂后,几个同学开他玩笑,说他放着如花似玉的新娘不伴,却到学堂来守夜,新郎便将考对联的事说了.谁知,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那书生乘机潜往新郎家去答对联,新娘子不辨真假,竟与他同入洞房,以致酿成了这场悲剧.
包公当堂叫书生划供,打入死牢,并叫来姓徐的老人,让他将押在狱中的儿子领回家去.一场冤案,被包公巧妙地判明了.
你知道哪下联吗?
答案【移椅倚桐同赏月】
完璧归赵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赵惠文王得到了世间罕见的美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想把美玉占为己有,便派人送信给赵王,骗他说秦国愿以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宝玉.
赵王想将宝玉送给秦国,却担心秦国不履行诺言;想不给,又怕得罪秦国.同大臣们也商量不出一个结果来,想找一个适当的人出使秦国,一时又找不到.这时,一个叫缪贤的大臣推荐自己的门客,说他可以担当出使秦国的任务.这个门客就是蔺相如.他见到赵王后,主动提出拿着宝玉出使秦国,并表示:秦国把城池割让给赵国,我就把玉留在秦国;秦若不给城,我一定把宝玉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臣请完璧归赵.”赵王点头同意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谒见了秦王,并献上和氏璧.秦王手捧美玉,满心欢喜,爱不释手,传给大臣和妃嫔们观看,压根儿不提划给赵国十五座城池的事.
蔺相如等了很久,看出秦王并无诚意,便心生一计,上前说道:“这块美玉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信以为真,便命侍臣将璧传给蔺相如.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几步,背靠柱子,愤怒使得他的头发竖起将帽子顶起.他说:“大王只顾观赏宝玉,根本不提交城之事,可见您并无诚意,所以我将璧收回.大王要是逼迫我,我就撞死在这根柱子上,这块宝玉也一块儿撞碎.”秦王怕宝玉真的撞碎,赶紧道歉,并派人将地图拿来,装模作样地将准备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池的位置指给蔺相如看,还答应过几日举行盛典,正式迎接蔺相如.
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设骗局了.当天夜里,便叫手下人穿着破衣服,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在正殿里隆重地接待了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我看大王并无诚意,因此早将和氏璧送回赵国了.我并不是想违约,秦国比赵国强大,如果大王您做出高姿态,先交出十五座城池,赵国一定不敢不将宝玉拱手相送.我知道这样做是欺骗了您,请您把我煮死吧!不过,也请您先好好考虑一下该怎么做.”
秦王恼怒万分,但又无可奈何,心想,杀了他不但得不到宝玉,还把秦、赵的关系弄僵了.只得放他回去了.
“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
王戒识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