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议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8/04 00:43:01
议论文的写作要注意些什么啊%求细解!!怎么才写的好
议论文………………
解题思路: 你看老师的这个行吗?希望你满意,祝你快乐!
解题过程:
议论文离不开“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典型,论证要灵活。
  议论文还有个非常普遍的套路:开篇切题,亮明观点;承接观点,展开阐释;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回扣论点,提出号召。
  掌握了以上两大要领后,你就可以写出一篇基本合格的议论文。但是要想写出一篇很有水平的议论文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立意要新颖,不人云亦云;(2)论据要典型,不敷衍塞责;(3)论证要灵活,不枯燥单一;(4)表达要简洁,不拖泥带水。
议论文写作专项训练
确立论点
  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是统帅。一篇成功的议论文必须有一个鲜明的中心论点。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和所给材料后的第一步,就是确立自己的论点。我们应该在对这些材料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一个论点,这个论点一定要用简明的话表述出来,论点是否新颖独到,也很关键。
  【典型例题】
  [例1]一只鹦鹉从家养的笼子逃走了,飞到果实累累的森林里,因没有寻找食物的本事而饿死。
  要求:
  1.写成一篇议论文。
  2.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简明、连贯、通顺。
  [分析]
  这件事例的结果是:“鹦鹉饿死在秋实累累的林子里”,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家养娇惯而失去了寻找食物的本领”,
  从这特殊的原因可以概括出的一般规律是:“依赖性造成了鹦鹉失去独立生存能力”,
  由此确立论点:减少依赖性,才能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正面)。
  一旦产生依赖性,将难以自立,甚至会丧失生存能力(反面)。
  [例2]挪威人捕沙丁鱼,千方百计让鱼活着,到达港口后好卖高价,但多数人总不成功。只有一艘船每次都带着活鱼回来。其办法是在沙丁鱼里放入一条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到处乱游,大量沙丁鱼紧张起来,加紧游动。这样抵港后,条条鱼都是活蹦乱跳的。
  [分析]
  这件事例的结果是:“一条船上的鱼抵港后都是活蹦乱跳的”。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在鱼槽里加入了一条鲶鱼”。
  从这特殊的原因可以概括出的一般规律是:“‘异己’有时是加速内部‘运动’的‘润滑剂’”。
  由此确立论点:有竞争、有压力才有活力。
  [例3] 《水》(议论文),可从以下几方面,提炼论点:
  1.从坚持的角度,论点可提炼为:水滴石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从时间如流水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有志者应惜时如金。
  3.从流动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4.从水只向前流的角度,论点可以是:水遇到阻碍,不但不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气势。
  [例4]请看下面的文章。
从“三顾茅庐”说起
李昭
  《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美谈。出山后的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多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赞赏刘备求贤若渴、爱惜人才的同时,我却对人们肃然起敬的诸葛亮有点不恭了。
  诚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亮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可他却只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明知天下烽烟四起、生灵涂炭,不思报效国家,不想拯救苍生,只是隐居隆中,躬耕南阳,高歌《梁父》,志向可谓小矣!刘备等人一“顾”而不遇,二“顾”而不得,三“顾”时,刘、关、张三人在室外等候半天,这“卧龙”才从酣睡中醒来,架子可谓大矣!这位诸葛孔明比起自荐于平原君的毛遂。不是相差太远吗?
  试想,若非刘备三顾茅庐的“精诚所至”,诸葛先生恐怕只能永远卧于隆中,虚度一生了。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了我们的改革大业:若诸葛们都要靠刘备一而“请”,再而“催”,那我们要痛失多少的良机呵!“天下兴亡,匹夫有贵”,愿当今的“卧龙”以天下为己任,勇敢地站出来,担当大任。投身于改革的滚滚洪流。
  简评:这是一篇根据“三顾茅庐”的材料引发出来的议论文。全文在论点确立上的特点主要从下面几点上体现出来:①注意了论点的角度。一般同学都是在刘备的身上寻找角度,肯定刘备求贤若渴、知人善任。而本文却从“诸葛亮”身上寻找切入点。②注意了论点的新度。《三国演义》塑造的诸葛亮是—代贤相,人们写他多为溢美之词,大都赞不绝口,可本文却对诸葛亮产生了非议,这种逆向立意颇为大胆,也颇为新颖。③注意了论点的力度。全文虽只600来字,但分析切中肯綮,且能紧密联系实际。语言或引述,或铺陈,或联想,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论点鲜明而有张力。
  【自我测试】
  (1)根据材料,确定论点。
  小马要过河,先问牛大伯,问是否可以趟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趟过。小马正准备过,忽然松鼠告诉他,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确定论点。
  球王贝利成名后,有个记者采访他:“您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但我却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磨练出我坚强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练,他不可能成为球王。”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确定论点。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高低浮沉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子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一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浸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论据
  如果说论点是统帅,那么论据就应该是将卒。选择什么样的将卒去攻坚克敌,可以说至关重要。选择论据,就是要选择最真实典型、确凿可靠、能充分有力地证明论点、使论点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的论据。一句话,就是选择最能符合论点需要、为论点服务的论据。
  【典型例题】
  [例1]
  区别下面三个材料的细微差异。
  (1)爱国诗人陆游,生活在宋王朝遭受外族肢解的时代,他渴望祖国统一,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复兴中原。他在《示儿》诗中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突出地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文天祥被俘后,已降元军的张弘范,“一再逼迫他写信招降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便毅然写了这首诗作了回答,表现了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鲁迅先生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年轻时东渡日本寻找救国的真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中的两句诗,表达了他誓为中国人民献身的革命精神。
  [点拨]
  上述三例都引述了人物的诗作,都包含了“爱国”的内容,但是作为论据来说,这三个材料蕴含的主旨是有着细微差别的:例1表明的是渴望光复失地的爱国思想;例2反映的是为民族利益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例3揭示的是立志为国出力、报效祖国的革命献身精神。这种差别从所引的诗句和材料的语言表述中可辨析出来。因此。同样论述爱国的文章。如果提出的论点侧重于渴望收复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应用例1:如果侧重于不怕牺牲、誓死捍卫祖国,应用例2;如果侧重于拯救多难的祖国,将个人的前途同祖国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则应用例3。经过筛选辨析,使之最切合论点的需要,才称得上是最恰当的论据。马马虎虎地选来敷衍充数,似乎也在论证“爱国”的论点,实际上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是不贴切、不严密的。
  [例2]
  一个同学在论证“人生只有不断追求,才能取得丰硕成果”这一观点时,选用了贝利、巴尔扎克、爱迪生的事例,一个个叙述,用了300多字仍然意犹未尽,结果是小作文成了大作文。另一个同学通过锤炼语言,只用了一组排比句:“正因为贝利不懈地追求,才有1200多次精彩的足球射门;正因为巴尔扎克不停地进取,才有包含94部小说的《人间喜剧》;正因为爱迪生不断地开拓,才有1000多项举世瞩目的发明。”这组句子简洁、精美,很好地证明了观点。
  【自我测试】
  (1)下列论据不能证明“成功来自勤奋”的一项是(  )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请用一个事实论据,证明“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这一观点。
  做人做事都需要豁达大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练习。
  我国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怀素和尚的字,毛泽东颇为欣赏,其书法也深受怀素影响。相传怀素生活清苦,无钱买纸,就专门种芭蕉万株,每日以蕉叶代笔,长年不辍,写秃了的毛笔堆在外面,累累如坟堆,谓之“笔冢”。这样,终于练就了飞动流转、如急风骤雨般的“狂草”。
  唐代另一名书法家郑虔,少时贫困,无钱买纸,他就把寺院前的柿叶来贮满一屋,用以苦学苦练,练就了被称为当时“一绝”的隶书。
  美国“迪斯尼乐园”的创办者迪斯尼先生,他设计的米老鼠、唐老鸭已享誉全球,但仍拼力奋进,一丝不苟。为了设计好“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他曾苦干三年,画了二百万张草图,如把用过的铅笔竖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用上面的材料,以“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观点句,写一段议论的话,要求有自己的分析,不少于300字。
议论文的结构
  有了统帅和将卒,还需要排兵布阵,完美的阵法能让这个团队发出异乎寻常的战斗力。因此,议论文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关键。常见的议论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①论点(要求:一句话,鲜明、简洁)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
    ②分析所给的材料(先叙后议)
    ③其它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先叙后议或者先引后议)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
    ④强化论点,提出号召
  【典型例题】
谈骨气
吴 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方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郭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分析《谈骨气》全文的思路:
  全文共10个自然段。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解释“有骨气”的含义。
  第3段,点明“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第4段是一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①②句承上,对“骨气”内涵的差异性做了必要的说明:“骨气”具有不同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第③句启下,指出有骨气的人的共性:“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领起下文用事实作论据,使用例证法证明中心论点。
  第5、6段不可分。第5段,写文天祥拒绝降元的事例。第6段,对文天祥的事例进行议论,表明古代这类事例可证明中心论点。
  第7、8段不可分。第7段,写古代一个穷人宁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第8段,对古代穷人的事例进行议论,表明这个事例可证明中心论点。
  第9段,写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事例。最后一句,对闻一多的事例进行议论,表明这类事例可证明中心论点。(最后一句话的作用,与第6段、第8段的作用基本相同。)
  第10段,第①句照应前文、对全文作结。第②句阐明“我们无产阶级”的“英雄气概”、“骨气”是怎样的——体现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