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语文语法(文言虚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6 23:27:39
请您给我解释一下文言文中虚词表并列,转折,连接状语和中心语,顺接的用法及含义,并举几个例子。谢谢!
语文语法(文言虚词)
解题思路: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解题过程:
这位同学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而”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则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用作连词。
“以”的用法
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如果还有问题,请添加讨论,我会及时回复。希望成为朋友!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