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出格”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6/29 22:05:01
以“出格”为题写作。 请老师提供一些写作的方向以及范文。 谢谢。
“出格”
解题思路: 同学你好: “出”,超出,跳出,走出。“格”,规格,格式,格局,格调。我们可以梳理出“出格是什么、出格为什么、怎么出格”,然后确立自己的写作重点。 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有几种观点,即不能出格,要出格;但不能过分。 在论述后两个观点时所举的反面例子,多是一些违法犯罪的人和事,有些还特别重大,从马加爵到希特勒,从日军侵华到暴君、贪官再到杀人放火、制毒售毒、偷盗抢劫……这些严重罪行在他们看来只是“出格”或“太出格”了。
解题过程:
以“出格”为题写作。
请老师提供一些写作的方向以及范文。
谢谢。
同学你好: “出”,超出,跳出,走出。“格”,规格,格式,格局,格调。我们可以梳理出“出格是什么、出格为什么、怎么出格”,然后确立自己的写作重点。
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有几种观点,即不能出格,要出格;但不能过分。
在论述后两个观点时所举的反面例子,多是一些违法犯罪的人和事,有些还特别重大,从马加爵到希特勒,从日军侵华到暴君、贪官再到杀人放火、制毒售毒、偷盗抢劫……这些严重罪行在他们看来只是“出格”或“太出格”了。
范文: 出格
   春去秋来,花落花开,大自然的运行自有其规律。人生当世,自然也有行事之规矩。有些刻于碑上,书于纸间,不容也不应触犯,而有些却并无依据,只是“众人皆为之”,逆之而行者,就要被斥“出格”。然而那些出格之人,却常常流芳百世。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历来改朝换代之人,少不了流血牺牲,而他却偏是不同。披上象征权力的金黄,一夜之间取代大周柴氏天下,开创大宋百年辉煌。起兵,夺权,篡位,赵匡胤用这之间最大逆不道的出格,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群雄纷争,在史书上留下了繁荣开明的“宋”字。宋太祖的出格,奠基了赵氏宋朝百年盛世。
  “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在那追逐功名利禄的年代,却响起这么个格格不入的声音。少年轻浮玩笑之语,却招致龙颜大怒。“且去浅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朱批,断了一个少年所有梦想。罢了,既已出格,那便出格到底吧。于是满腹才气挥洒章台路上,绝词妙句只博美人一笑。然而,“凡饮酒处皆歌柳词”,京城柳七,街头巷尾谁人不晓?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杨柳岸,晓风残月。”令多少才子汗颜!柳耆卿的出格,树立了几世春秋词界的丰碑。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是怎样的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怎样的放达!白衣袂袂,一壶酒,一首诗,一把剑,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贵妃斟酒,力士脱靴,权势朝贵在他眼中,不过尘土。他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挚意,更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情。李太白的出格,书写了千百余载最炫目的潇洒传奇。
  何谓出格?只不过是与常人有些许不同罢了,如何就不容于世了呢?出格,既是才气的展现,又是抱负的实现。出格,是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处事态度,是浑浊之世中的求生之道。千百个出格之人就有千百种无奈。他们特立独行,我行我素,未必容于当世,却必定流传于后世。但特立独行,并不意味着视规矩如无物。不择手段只求与人相异的行径,只能称作“出轨”,莫说流芳百世,只怕些许的赞同也是不可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不过数十载而已,何必墨守陈规,隐忍于世?不如做个出格之人,即便不能如太祖、柳七一般建丰功、立伟业,能若李太白那样,不伤于人,不伤于世,只求潇洒,便也无憾了。
     出格
 “这个婆娘不是人”,唐伯虎在给一个老妇人祝寿时写道,众人大惊,老妇的儿子更是怒形于色。然而,只见他又缓缓写出下联:“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大喜,连称妙对,唐伯虎这出格的对联赢得众人的赞赏。我们何尝不需一些出格呢?人生因出格而多彩,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一些出格之事,既能显示自己的才华个性,又能增添情趣。
  出格有真假,它犹如人生画卷中意外的一笔,有的画因这一笔意境骤生,相映成趣,让人赞叹。有的却格格不入,难以协调,成为精心构思的作品中明显的败笔。魏晋名士,善于谈玄说理,放达不羁,一味地显示自己超脱不俗,却于国家无益;保全自我,正如王勃所说:“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而真正的出格,却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正如牛顿,当苹果砸在他头上时,他的智慧大胆出格,将苹果与月球相联系,论证了万有引力定律,开辟了经典物理学。可见真正的出格不是矫揉造作,故意显示超越一般,而是在一般中发现创造出常人所未想到的不一般,在为他人做出有益贡献时表现出超人才华。
  真正的出格有偶然的因素。它是唐伯虎给人祝寿的机遇,是落向牛顿头上的苹果,凯库勒在梦中发现了苯环的结构,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难题。这些著名的出格之事,都得益于机遇的青睐。然而,偶然中也有让人痛苦的因素。苏轼命运坎坷,屡遭贬谪,自己的志向不能实现,在逆境中却寄情山水,淡定从容,领悟人生与自然的哲理,在出格中留下无数名篇与惊世才华。出格的偶然其实十分常见,只要我们变换角度,拥有敏锐的意识,及时把握机遇,将挫折失败视为绝好的契机,我们便可能多有出格之事,尽情展现自我。
  真正的出格也有必然。试想如果牛顿没有深厚的科学功底,强烈的钻研精神,再多的机遇降临到他头上又有何用?李白放达豪放,经历过大起大落,饱览名山大川之景,留下佳作无数。然而如果他没有早年在山中刻苦读书,熟悉历史经典,又怎能面对胜景而诗兴大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呢?要想真正的出格,我们更需要努力,机遇毕竟可遇不可求,我们惟有在平常不断磨练意志,提升能力,才能在机遇来临时展现出出格的不平常,勤奋努力才是出格的必然前提。
在出格中展现自我,赢得他人尊重叹服,很多人都希望这样做。那么让我们擦亮双眼,去把握机遇,让我们刻苦勤奋去提升能力。当我们拿起画笔在人生长卷上挥毫时,我们定能多有“点睛之笔”!
出格 在这世上,无数人都站在一个个格子里。 一个又一个格子,方方正正,棱角分明,浅薄得似乎可以轻松地跨过,但却轻而易举地框住了人的一生,自生至死,都没有半分僭越。 那格子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人总是不知不觉就被画好了的格子束缚,此后一生便谨慎小心,在格子之中原地踏步。 但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甘心于待在格之之内的,总有人站在格子的边缘,尝试着跨出格子之外。 比如鲁迅。 每个中国人都记得他的名字,因为是他跨出了那个名为封建礼教的格子,并用他余下的一生去呼唤呐喊,努力地想让更多人从那个痛苦的格子中出来。他以为他失败了,因为他直到死去,绝大多数人还在格子之中,但他是成功的,时至今日,那个陈旧的格子己销声匿迹,而他的名字也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如鲁迅者,世上何其之多,布鲁诺与地心的格子,林肯与奴隶制的格子,“出格”人的名字流传于世。 但出格并不容易,在出格之前,很难知道格子之外是什么。是光明的未来,或是黑暗的深渊?无数人就此止步,害怕未知而宁愿待在格子之内。想想那个妄想飞天的万户,他的确是一个出格之人,却因为出格而灰飞烟灭,更多出格之人更是连名字也无法留下,成为历史长河中不起眼的水花。 格子不仅框着人,有时还能框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当格子日渐朽化,无法容下自身时,就要选择出格。 1956年,中国发现建设社会主义绝不能照搬苏联模式,由此开始,中国跳出了原来的格子,开始出格探索。而出格之后来临的,却是一场“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革浩劫。出格之后的中国,摸索前行,摔了一个又一个跟头,可以想像,当时,一定有许多人希望回到原来的格子,不再前进,但中国终究没有停下脚步,在1978年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春天。 出格凭借的不是一时之勇,只有拥有了坚定的信念,跌倒能再次爬起,才能在格之处找到方向,正如几年前在考场上信手写出《赤兔之死》的考生,他背后是他丰富的文言知识与高度的自信,才在高考作文的格中趟出一条新路。 我们依旧被一些格子框着,有些看见了却还没跨出,有些甚至还没有被发现,而在格中的你我,是否作好了出格的准备?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