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请问以下两个问题,①,②?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1 09:37:28
①什么叫名词作状语,而表示状语其他如动词,副词又行不行…②什么叫使动用法,是不是指只要所有的动词带使字的都叫使彼动词,还有只要前面的是带使字的,那么后面的不带也属于使彼动词
请问以下两个问题,①,②?
解题思路: 这道题考查的是文言语法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解题过程:
这位同学,你做的学案都正确。下面解释一下名词作状语和使动用法这两种现象。
(一)名词作状语,就是指名词放在动词的前面,对这个动词起着直接修饰或限制的作用。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是不能独立作状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名词(包括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却是很普遍的。根据表修饰或限制的不同情况,名词作状语可归纳为下面几种类型。
1.表比喻。名词状语起比喻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样”。例如: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例①中的名词“犬”,修饰动词“坐”,比喻“坐”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例②的名词“斗”,修饰动词“折”,译为“像北斗星那样”;“蛇”修饰动词“行”,译为“像蛇那样”。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在右边”“在左边”。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例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扳”,作状语,表示“扳”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率,译为“每年”。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当作……一样”。
(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以宾客之礼相待。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或“当作宾客一样”。
7.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朝”和“暮”分别修饰动词“辞”与“宿”,表示“辞”与“宿”的时间。同样,例②中的“旦”和“暮”表示“往”与“归”的时间。
(二) 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现代汉语一般不用使动用法,而是用递系结构来表示。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见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了宾语。例如: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
  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来”“活”“生”本来都是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在这三个例句中全都带上了宾语,宾语分别有“之”和“死”(死者),它们的意思是“使宾语来、使宾语活、使宾语生”,而不是主语本身“来、活、生”。
  有时侯,不及物动词的后面不带宾语,但从上下文看,这个不及物动词仍然用作使动用法。如: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
  这个“来”是“使远人来”的意思。再如: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
  “病”为使动用法,但省略了宾语“之”,下文几乎相同的句式中用了“使之全”,为递系结构,有兼语“之”,由此可知,“病”是“使之病”的意思。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但也存在。如: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
  单看这一句看不出有使动用法,但如结合上下文就不难知道。这一句不是主语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主语晋侯使宾语赵盾饮酒。“饮”是个及物动词,在这里作使动用法,意为“使……喝”。再如: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
  “食、见”两个动词原来也是及物动词,此处作使动用,从上下文看,分别是“使之食”“使其二子见”的意思。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和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从形式上不容易分辨,必须认真分析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来确定。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古汉语中,形容词也常常用作使动,它的意思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样,形容词也带了宾语。例如: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值。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  《触龙说赵太后》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论语·子路》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礼记·礼运》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梁惠王上》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  《孟子·滕文公下》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孟子·告子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  《荀子·天论》
  “高”是“使……增高”,“尊”是“使……尊贵”,等等。“高、尊、富、正、笃、睦、和、远、轻、苦、劳、空乏、强”等形容词用作使动以后,都带上了宾语,作谓语动词。最后一例的“贫”字也是形容词用作使动,但是并没带宾语,不过与下文的“不能使之富”相比较,我们能够看出“贫”是“使之贫”的意思,在这里也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后代诗词中时有所见,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性,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绿”在诗句中是“使……变成了绿色”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古代汉语中,名词有时也用作使动,从意思看,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今君为会而灭同姓。  《史记·晋世家》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例一“生死”与“肉骨”为对,“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同样,“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白骨长肉”。例二“国”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异姓立国”。例三“王”是名词用如使动,意思是“使我成为王”。
  用作使动用法的名词有时后面也可以省略宾语。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
  “臣”和“友”是名词活用作使动,但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不得而臣也”“不得而友也”两句的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这种省略的宾语,要靠上下文的文意去体会和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