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作文点拨6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05 22:20:15
老师点拨一下,给篇范文呗~~~
青山遮挡流水,也许是想留住一段美丽,也许是怕流水受不了远方的风尘,也许只因青山太高大,一时阻碍了流水的道路……无论怎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请以“青山遮不住”为题,写一篇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作文点拨6
解题思路: 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要明确话题的内涵,正确确定中心论点。下面对该作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附有一篇范文,供你参考。
解题过程:
关于命题作文《青山遮不住》
一、审题:
“青山遮不住”出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1.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清江:这里指赣江。
2.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3.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4. 愁余:我正发愁。
5.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明确]
  这首词从怀念往事写到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中原未能恢复的沉郁心情,以及驱敌救国理想不能实现的抑郁和苦闷。“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现在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无情的历史潮流前,‘四人帮’终于垮台了。”(一九七六年十一月十二日《解放日报》,《看他的过去就可以知道他的现在》)
辛弃疾身处腐宋之世,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正是这样残酷的经历,使他对世事洞察彻底。历史大潮可谓浩浩荡荡,汹涌东去,势不可挡,即使几座青山使它拐几个弯,但直泄东海的大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建议可以以此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重点是搜集有力论据,支持中心论点。
二、索材:
材料(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一种自信,果敢而执着。
材料(二)
往事如昨,昨夜的星辰已坠落,不坠的是挂在岁月的脖子那串闪闪烁烁的记忆。仔细品味,那最亮的一颗竟是由痛苦磨砺而成,那最润泽的一颗则是受了爱情春风化雨般的浸润。如果说那串闪烁的记忆是一笔财富,那么,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则是这笔财富闪着不同光泽的内容。
在如昨的往事中,重要的并不在于得到过或失去过,重要的在于经历过。因为哭过,笑才灿烂;因为爱过,回忆才斑斓。如果说心像湖水,那么夏也是景致,冬也是景致。但不论表面上是碧波荡漾还是如镜寒彻,那湖的深处都不曾结冰。
过去的岁月总也不能忘怀,不能忘怀是因为我们自己走过来。纵使那脚步稚嫩,回首也感到亲切,因为那是真实;纵使走过的路上并没有鲜花开放,回想也感到留恋,因为那上面覆盖着自己生命的步履。
挥手往事而又不沉湎往事,使我不仅有所感而且有所悟。既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又何必总感伤“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往事如昨。当我怀着一种难以言状的心情拣拾起往事的片片落叶时,我发现自己真的长大了。
材料(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中国加入WTO,这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入世,不仅能给国民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更意味着中国文化与WTO成员文化的一种接触、碰撞、融合与对接。引用古诗,开门见山,紧扣话题中心,作文才会出手不凡。
材料(四)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既然是一种历史潮流,客观规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我们不妨结合当今社会的热点、焦点话题来谈,也可以联系实际的生活来谈。比如: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关系等等。
材料(五)——追寻历史,探索未来
郁孤台之魂
我与辛弃疾在郁孤台上相会。
八百年的时光衔枚疾走,郁孤台几番修修废废,辛弃疾凭栏远眺的凝重身影却仍在台上徘徊。
你还在俯望着江水吗?这江当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灵涂炭。你叹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如今,废城墙外建起了一座华丽的人行桥,桥上行人不断,桥下木船相连。
你还在倾听对岸山中的鹧鸪声吗?对岸的鹧鸪曾为你的壮志抱屈,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鹧鸪已飞入历史深处。对岸陈列的是工厂、居民,鹧鸪的子孙们只在更远的山林中吟哦古调。
幼时就读过你的“郁孤台下清江水”。那时住在赣州,却不知这郁孤台就在赣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内田螺岭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长安”的高台,我急匆匆兴冲冲地骑着车奔向那里,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领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沉郁、苍凉以及辽邈的历史感。没想到红漆剥落的院门被一把铁锁紧扣。抬眼望去,郁孤台一派败落不堪风雨之貌,灰冷、凋敝,连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台上的几件艳丽的衣服才见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蓝色天幕的衬托下,郁孤台的飞檐高高翘起,依然孤傲、挺拔、风骨凛然……
今天,我们终于在郁孤台上相会了!
今天的郁孤台披红点翠,焕然一新,好一副古装的雍容贵态。我相信,作为一个“横绝六台,扫空万里”的词人,你不会为一座郁孤台的兴衰慨叹。你的身影不是因台的兴衰而兴衰的。
三层的郁孤台高不过15米,但因建在高处,赣州尽收眼底。赣州不居交通要冲,除了当地的文人墨客偶尔雅集,郁孤台游人不多。这更好,我可以静心同钟爱的词人一起面对这无限关山无限江天,让无限思绪扑面而来。
我问辛弃疾,在郁孤台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它接受过那样多的咏唱,苏东坡、文天祥、戴复古、李梦阳……都是文坛巨子,为什么只有你的一首《菩萨蛮》成为千古绝唱?
辛弃疾不语。我久久凝望着他极目天外的侧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渐次幻化为屈原、杜甫、陆游、龚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怜无数山”的襟怀,“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华文化脉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江风中猎猎作响。人去,这种精神不去;台颓,这种精神不颓。即使滔滔江水干了,这种精神也将奔流不息地传衍……
辛弃疾依然徘徊在郁孤台上。我走下台来,久久地回望郁孤台。也许,历代人民屡屡修复它正是为了辛词中的一片丹红?
郁孤台郁结着民族魂!
三、立意:
1、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历史潮流,客观规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
以上资料、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一些启示!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