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举手投足之间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12 02:33:48
急需一篇以 举手投足之间 为题的作文,那位老师能具体教教我怎么写?
举手投足之间
解题思路: 一个有成就的人一定是一个擅长总结,经常反思的人;同样,一个伟大民族也是善于反省自身的民族。判定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是伟大还是渺小,是卑微还是高尚,是前途远大还是前途渺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要看这个人或民族有无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意识。而这种意识往往体现在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一个民族的日常行为之中。   “举手投足之间”这个题目平实温和而又出奇制胜,能切实引导考生去感悟自然,思考人生,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内心反省,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作文题,就是考学生的“积累”(包括阅读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等各个方面),有所积累,有所思考,人格修养有所历练,才能把话说好。   同学们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变成半命题作文,然后再补充完整,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比如“透过举手投足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思考举手投足之间蕴涵的精神内涵,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作文中的三个“如何对待”
解题过程:
纵谈湖北2008年高考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简洁与深刻 诗性与理思
  供考生审题用的这段材料简洁而富有诗意。八个问句全部是叙事,其中四个讲“举手”,四个讲“投足”;而最后的三个“对待”则是力图将“简洁”之“诗性”导向“深刻”之“理思”。
  考生在立意、择体、选材、构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或困难。虽要求考生“展开联想”、“自选角度”,但试卷上的那段文字实际上已提供了现成的“联想”和“角度”,故可供考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和选择角度的自由并不是太大。只要不出意外,大部分考生的作文都可以得到一个基本分。
  如何分出高下,将体现在“简洁”和“诗性”上。简洁是指考生叙事、抒情或议论的技巧,而诗性则是文字表达能力。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对这道作文考题“说什么”已经难分高下;“怎么说”则可以见出优劣。无论是就其大者(中学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而言,还是就其小者(命题作文这种考试方法)而论,“怎么说”较之“说什么”似乎更为当行,更为本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今年的作文考试是一次“返本”之旅。
  发挥空间大 立意有限制
  今年的作文题目,是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的融合,可以称为“加有限制的材料作文”,与去年作文题目相比,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不很难写。难度表现在,立意不能脱离材料,而应以材料为据,或者说这里的“举手投足”是有限制的,不能将之泛化,如果泛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偏离题意。但由于材料本身涉及面很广,既可以从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入手,也可以从尊重他人,遵守社会秩序和公德入手,还可以从“慎独”入手,角度多样,写作空间广阔,且都不离“和谐社会构建”这一范围。所以说并不太难写,对这一题目,学生是有话可说的。
  但在具体操作时,仍应该小题大作,小中见大,既忌空忌泛,大谈精神文明、社会和谐,也不宜就事论事,而应该具体分析,写出深度。
  审题无难度 创新性稍差
  今年的作文题把材料和命题结合在一起,与一般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都有所不同。
  在审题上,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因为材料本身就暗合了命题的内涵和走向,故考生比较容易把握,不大可能产生跑题的现象。考生可以根据材料中所规定的具体情境,本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等和谐共处的目的,着重论述个人修养与其言行举止之间的内质与外在关系。
  客观地说,这个作文题创新性不强,是个老话题,不过常谈常新。考生虽然都有话可说,但要想把它写深、写厚、写实、写好,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认识水平的高下,文化储备的多寡,恐怕是决定考生作文深浅度的关键所在。
  这个题目切口比较小,但其主旨相当大,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它警示人们,在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决不能放松精神文明的建设。
  话题很成功 材料有缺憾
  “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是一个很宏大的话题,而“举手投足”则是一个很细小的动作。话题就在这一大一小的对立与转化中设置。
  材料所列事例,贴近考生生活,皆为身边琐事,具象化了“举手投足”的内涵,给全体考生而非部分尖子生一个明晰的提示,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却丝毫不会降低考查的区分度,这是试题的成功之处。
  若说不足,最大的欠缺在于这第三个“如何对待”上。首先,与树、狗、电梯、盲人、小贩等例证的单一与明晰不同,“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颇让人有一头雾水之感;而思考“如何对待自己”,则更生莫测高深之叹。是在何种意义上的“自己”?是“意识∕身体”、“感性∕理性”、“灵魂∕肉体”哪个层面上的“自己”?
  最后一个“如何对待”,是一个哲学色彩浓厚的命题,对绝大多数考生而言,内容太虚,难度太大。大部分考生可能会避难就易,选择前两个“如何对待”作文章,当然这并无碍于得高分满分。如此而言,则后一个“如何对待”因缺乏可操作性,便徒成陪衬,被虚置起来了,怎么说也是个缺憾。
分论点举例:
  1 我们要学会宽以待人,以德报怨,不斤斤计较,在举手投足之间,让生命焕发光彩。
  我们要学会真诚待人,以诚心暖化人心,以真心打动别人,在举手投足之间夯实与别人的情谊。
  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不盛气凌人,不自视高人一等,在举手投足之间,共建和谐明天。
  2 诚信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
  责任心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
  智慧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
很高兴为你解答,如果仍有疑问,欢迎和老师再次交流,祝你学习进步!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