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语文 > 作业

习惯之后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语文作业 时间:2024/07/07 04:48:50
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谢谢!
习惯之后
解题思路: 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解题过程:
审题立意 “习惯”和“习惯之后”既有联系又存在较大差别,二者都和“习惯”相关,而“习惯之后”更侧重于“之后”的内容。“习惯之后”,写作重点在于对“习惯”后的反思。譬如,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习惯之后”的关键在于有没有重新审视、修正或完全改变这一习惯。②“习惯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后果?(包括生活、心理、思维、人格等)
写作时要更多地倾向现实生活,在对现实生活的叙写、议论之中表达感悟或认知。可以写与“习惯之后”相关的故事,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主题可褒、可贬,应作理性认识。可写“习惯之后”的喜悦与舒畅,也可以写“习惯之后”突显出的思维的定势、见识的平庸、审美的固化、自我的丧失、人格的沦丧、心理的扭曲等问题。
习惯之后 习惯的力量是无穷而微妙的,它不像火车转轨,“啪”让你一下换到另外一条道上,倒是更像慢性药,日积月累,药力慢慢发散,习惯后,药性已经渗入五脏六腑,人就好不自主跟着习惯走了
中国文坛目前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习惯后时代,大家都习惯跟着“旗帜”、“潮流”,都习惯了逃避现实,都习惯了不说实话
于是市场上充斥着以“主流文化”作为护身符、挡箭牌,赫然占据着畅销书架不然就是写些花鸟虫鱼,性灵散文,文化大散文,忽悠读者去了另一个世界,忘记我们活在当下的责任与使命习惯啊,把作家们的毛都摸顺咯,本应个性张扬的棱角都被磨平咔!对于社会敏感话题,他们不敢碰触,怕惹事上身;对国民的劣根,他们不敢批判,现在作家是“都有一个良心却各自藏起”!
这习惯后的时代不正与鲁迅笔下“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相契合吗?作家成了习惯的奴隶,成了潮流的奴隶然而,我们需要“逆流而动”的作家他们是能“打破习惯”的人,是能“睁了眼看”的人!鲁迅在《睁了眼看》中说:“中国作家对社会现实是没有正视的勇气的,甚至仰视、斜视都不能”所以,要打破习惯,作家得先“睁开眼”能“妙手著文章”的必先要有“铁肩担道义”拥有广阔的社会视角,敏锐的洞察力,心忧天下的胸襟才是成就大作的先决条件像费孝通先生所著《江村经济》是深入农村几十年而写成的,并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将自己锁在“空中楼阁”里,像待字闺中的小姐,只凭想像虚构文字,写出了的仍是“不接地气”、“习惯之内”
打破习惯,中国文坛需要“闯将”前段时间李承鹏的作品《李可乐抗拆记》掀起了不小的波涛并不是专业作家的他敢于对强拆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评头品足”,还些小说加以讽刺宣泄,我觉得他可被视为闯将之一了他“闯”过的是习惯铸成的铜墙铁壁,是潮流形成的一道封锁线,是很多作家不敢碰的“禁区”暂且不说这部作品从文学角度看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中国第一步拆迁主题小说”的名号是让他为历史所铭记、我也十分欣赏某杂文报刊将他的办刊宗旨归为“一本说真话讲事实的杂志”它无疑是报刊中的一员闯将可以为更多闯将抒发心声,针砭时弊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作家就是该显现出自己的棱角,站起来,逆流而动,用“匕首”和“投枪”打破这“习惯之后”的时代,闯出新天地
习惯之后 当规则已然无法突破,左冲右突也只能头破血流乃至灭亡时我便只能试着顺应,久之便成“习惯”
“习惯”之力,可是有着莫大的威能
不信?且看习惯之后,众生百态:方苞在《狱中杂记》里记述了一位“习惯”了坐牢的老兄,倘一日不在牢中便若有所失,以至于“皇恩大赦”后还想着法儿再犯点儿事回到牢里去刘蓉在《习惯论》中记自己读书时于轩中踱步,久过地面一凹陷处,习惯以后,如履平地一日凹陷填平,再履之竟以为地面隆起,颇不适应由是观之,习惯以后,你们便被牵着、引着,因循着习惯的轨道一旦偏离,也能将你拉回正途
“吾国与吾民”似乎是最能体味习惯之妙处的,林语堂先生将中国人之国民性形容为“老猾俏皮”这正是一种圆融的生活态度,是习惯之后的产物,因为国人的棱角早已被习惯之力的锉刀磨平彼此密密匝匝挨在一起,却绝无妨害对方的痛楚于是习惯之后,囹圄便安逸如卧榻,坑洞也能平坦如康庄大道国人久在习惯之中便不自觉,但被锉刀磨擦的痛楚却还记忆犹新,于是一旦有些人想要挣破这习惯的束缚,众人便惊惶了:“怎么?难道破了习惯,让我们再去受另一套习惯的磨制么?于是因磨擦的痛苦记忆而生出恐惧,因恐惧而生出维护旧习气的疯狂决心,只求“习惯”的国人开始主动借用这把锉刀去磨擦,教训少数人,甚至以习惯为乐、为荣,以挣脱习惯为耻、为害习惯早已不是负担、枷锁,习惯是矛是盾,是杀人的工具习惯杀人!三纲五常之类,国人不正是挥舞着这些过了一两千年么?
一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悦纳,习惯之后的人便真的只能凭着一股子“惯性”,死命地、飞快地向前行进,哪怕这条线路是通向无尽的深渊,也刹不住脚由此而来的是整个社会体系的崩溃与运行的停滞如何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这一怪圈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国人的痛觉神经过于发达,因怕痛而坚决抵制一切触动既有习惯之人、事因此,要想避免为习惯所累,便只有钝化以至切除我们的痛觉神经,这样哪怕旧习惯的锉刀拼命阻止我们的挣脱,新习惯又让我们鲜血淋漓,我们都毫无痛感,因无痛而生勇气,因勇气而产生打破习惯的动力当然,此处的无痛绝非运用于外来者融入既有习惯的过程中,因为那样只会生出没有的球体,绝生不出冲决旧体制的勇者
冲决旧有习惯在今天仍显得很有必要,在一些民情汹涌事件的背后,我们依稀看到了“怀疑一切”的可怕惯性,而当民众对这一非理性精神形成习惯之后,对于社会发展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习惯之后,绝不应相着去适应,去维护,以至用它“杀人”而应时刻保持警惕,在习惯运行失控时破壁而出
习惯之后 爷爷走的那天,瑞雪纷飞
奶奶挎着小竹篮——今天是去赶集她将买好的、枯黄的烟草卷了又卷,折了又折,心想着又得挨老烟鬼的骂,跨入门槛时,却打了个激灵——老头子已经不在了习惯了赶集买烟草,再为他点上,听着他叨叨的骂声,而现在……
奶奶微颤地拿出捂在心口的烟草,洒在了香火炉里
亲人的离去也许会随时间消匿了印迹,但那些习惯呢?
令我家欣慰的是,奶奶倒显不出天塌下来的悲伤可萧落的村庄,荒凉的田垄,也可逼得人生出淡淡悲苦来但奶奶坚持不走
叶落归根,我和父亲轻言劝慰,却不强求
那日,我又被父亲派来劝说奶奶砖囱生起几缕灰烟进入厨房,奶奶生着火,一如平常烧饭
“奶奶!”我叫得脆亮,害得奶奶将手中的碗打碎
“你啊,不省心,这碗一打碎,又不知道你爷爷会怎么说道我”奶奶忽然紧张起来,矗在原地,眼睛紧紧锁住木门,像是等待着什么的宣判
我蹲在地上,困惑地向奶奶眨了眨眼我这一眨,惊醒了奶奶,她不知所措地望了望我,明白了什么,面带歉意地苦笑,蹲下来拣拾着碎片
奶奶的眼角里含着泪花
妈妈事后告诉我,奶奶原来是不会做饭的,经常打碎东西爷爷每每听见脆响,便从堂屋救火似的奔来,将奶奶臭骂一顿
打的碗多了,自然挨骂也成了一种习惯可这一次,奶奶习惯性地立身等着挨骂,可人却迟迟未来
习惯了奶奶经常这样对我说
像是为这一切不寻常的举动找开脱,又像是在怀念着那些习惯
人说越老越糊涂,也许真的是这样
奶奶拿着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糖果招待我,却不知,我早已改吃巧克力
一遍遍地重申,奶奶总是说,习惯了,我老是记得你喜欢吃的就是这种啊……
奶奶渐渐遗忘着什么,甚至隔壁老张家她都记不清她只记得,老张让她从集市帯只鱼当提着鱼兴高采烈地拜访时,老张家早已铁将军把门,这时,奶奶就会挠挠头,说,习惯了
是啊,习惯了当时光好如冰底水流淌时,带走了记忆的流沙,而沉淀在人生这个河床上的肥沃的河泥,就是泥沙
物是人非,可总有什么东西是在的无论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最终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