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综合 > 作业

叶圣陶作品语言特色的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 编辑:搜搜考试网作业帮 分类:综合作业 时间:2024/08/05 21:38:00
叶圣陶作品语言特色的理解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以康健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带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的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凝感打破了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是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一节,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腹的帮闲茶房们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守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相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像这样地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结合这篇文章谈
叶圣陶作品语言特色的理解
辛亥革命以后,叶圣陶开始当小学教师.从这时到“五四”以前,他以圣陶、叶甸、叶允倩为笔名,在上海的《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上 ,发表多篇文言小说.
1919年到1924年,是叶圣陶以“五四”为中心的早期创作阶段.“五四”过后,他又在北京、杭州、福州等地短期任教,1923年全家迁居上海,入商务印书馆当编辑,同时在一些学校兼课.这一时期,叶圣陶常用的名字有叶绍钧、圣陶、郢、郢生、秉承等.他的创作力惊人的旺盛,成果也极为丰硕.他的作品不仅数量大,品种多,而且在某些领域内对新文学的成长发展,起了开创、推动的作用.他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运动初期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出版于1922年3月的《隔膜》,是新文学史上第二个短篇小说集(第一个是郁达夫的《沉沦》).他在本时期共写了五十多个短篇,分别收入《隔膜》、《火灾》、《线下》三个集子.写了二十八篇童话,1923年印行的《稻草人》,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童话集,被鲁迅誉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译者的话》).
1921年初,文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叶圣陶是发起人之一,后来又成为其骨干成员和创作上有成就的代表作家.他强调文学必须反映人生,关心民众疾苦,同情被压迫损害者;他的创作集中地、充分地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血与泪”的文学宗旨.叶圣陶长期从事小学教育,对旧中国的教育界十分熟.在他写的近百个短篇中,与教育有关的占三分之二以上.这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构成了叶圣陶创作的独特领域――教育文学.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 ,首先表现在他对封建教育有一个清醒、透彻的认识,对衰朽没落的旧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叶圣陶教育文学的民主性,还表现在以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少年儿童悲惨不幸的遭遇和他们肉体上、精神上受到的暴虐、磨难.喊出了被束缚、禁锢在封建教育下儿童的心声和愿望,要求全社会尊重儿童、关心儿童、同情儿童、了解儿童,使他们获得发展天性的自由,这是叶圣陶民主主义教育文学另一个重要表现.
反映妇女的人生,是叶圣陶“为人生”文艺观的另一个体现.首先,叶圣陶以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女子应是一个‘人’的观念出发,对封建道德践踏、糟蹋女子人格,不把女子当作人的罪恶行经,加以严厉地谴责抗议,对旧社会妇女非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怜悯.其次,叶圣陶早期创作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女性,她们经受了“五四”运动的涤荡和冲击,已经从封建伦理道德的桎梏下开始有所觉醒.再次,通过对妇女人生的描写,显示了叶圣陶进步的婚姻观.
综观叶圣陶早期创作,可以清楚看出,他深受个性解放、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的影响,并以这些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通过对儿童、妇女、小市民形形色色人生的描绘,猛烈地抨击了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旧思想、旧生活,比较全面深刻地解剖了北洋军阀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丑恶现实和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他的创作表达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解放、平等的要求,是与“五四”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相一致的,对革命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从总的倾向看,叶圣陶“五四”前后的创作属于批判现实主义.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他不可能正确地指出自己所描写的那些丑恶现象产生的社会的、阶级的根源,而错误地以为,它们只是一些“附生物”,只要实现爱和美,这些附生物就会清除掉.改良主义的影响,不能不削弱他的作品的思想深度,损害人物形象.在早期创作中,叶圣陶揭露批判封建社会是深刻的,刻画受蹂躏遭迫害的小人物是成功的,但却能塑造出敢于挺身而出反抗旧社会、具有时代特点的成功的人物形象.
从1925年到二十年代末,叶圣陶的创作取得了全面的丰收.他写了二十个短篇,分别收入小说集《城中》、《未厌集》和散文小说合集《脚步集》中.1928年,《教育杂志》连载长篇小说《倪焕之》,次年单行本问世,引起了文坛的瞩目.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文,其中少部分收入《脚步集》,此外还有新诗,都未入集.叶圣陶本时期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特色.最显著的,就是以饱满浓郁的政治热情,迅速直接地描绘革命斗争的壮烈图景,歌颂群众运动的宏伟场面.这就使他本时期的作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精神.从内容上说,反帝的主题进入了他的创作领域,由前一阶段单纯的反封建而转变为以表现反帝反封建为主的民主革命运动.从形式上说,五卅运动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自觉地拿起了战斗的匕首一一杂文这个武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本时期叶圣陶还继承了早期创作的传统,继续以教育、妇女和小市民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作品.被茅盾誉为“杠鼎”之作的《倪焕之》是新文学史上优秀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名著.
1930年,叶圣陶辞去了商务印书馆的职务,改任开明书店编辑.三十年代初,叶圣陶因斗争需要,未参加左联,但与鲁迅、茅盾、冯雪峰等左翼作家过从甚密,与党组织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八·一三”战争爆发,开明书店被焚,随即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生活,全家辗转在重庆、乐山、成都等地.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8年底,他到达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出版、教育部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一直到1982年,还以近九十岁的高龄,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从三十年代开始,叶圣陶主要从事语文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工作,文学创作退居次要地位,作品数量显著减少.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客观、冷静地谛视人生,细密、精确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生活,是叶圣陶艺术风格最突出的特点.他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对文学真实性的严格要求和挚着追求.他长于用摇曳多变、密校繁叶的细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充实故事的发展.他确实重视细节的描写,使细节描写在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细节传神状物如此生动真实,是与作者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反复深入地观察琢磨分不开的,叶圣陶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他细节描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庄严、严重与轻快、幽默兼而有之,并能使两者和谐地交融在一起,熔铸于自己的创作中,使自己的作品亦庄亦谐、庄谐结合,这是叶圣陶艺术手法的另一个特色.
叶圣陶是一个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他“一直留意语言”(《〈叶圣陶选集〉自述》),以平实、质朴、凝练、精粹的文学语言著称.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即使在“五四”前后“全盘西化”的浪潮里,他的作品也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在遣词造句上,他一贯简短利落、准确贴切,精炼纯粹,达到了以少胜多、一语传神的极富表现力的境地.
呵呵,自己压缩压缩吧